更新日期:2009/08/16 22:11
記者慶正/台北報導
走進台北國父紀念館翠亨藝廊「愛‧玩皮─ 李宛玲皮雕創作展」,43件平面作品以及27件立體皮雕,分布展場四週,件件精采,只見皮雕工藝家李宛玲笑臉迎人,歡喜的對觀眾分享藝術創作心得和生命見證。
自7月27日布展開始,李宛玲就從彰化市隻身北上,寄住台北市大安教會,這是她生平第6次個展,卻是第一次前進台北都會。她每天認真的禱告,向主耶穌基督傾訴一日的計畫和收穫。
20年前觀看馮斯蒂師生皮雕展,李宛玲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築夢成功。自2004年真正投入創作已6年,技法由簡入繁,作品由平面而立體,從自然的觀察和實物摹寫中,李宛玲的皮雕,透露出對生物多樣性的讚嘆和疼惜。而木雕家黃媽慶的田園謳歌系列,也是她啟蒙和師法的導師之一。
「春蘭、夏竹、秋菊、冬梅」是2005、2006年的4連創作,其中2006夏竹,以台灣特有種棕背伯勞為主角搭配。」此外,「花鳥的對話」、「蝶飛夢舞」、「高山薔薇」、「台灣萍蓬草」等,都是自然野趣的呈現,也紀錄了台灣特殊的人文景物風貌。
2007年創作的「冬果」,在落地種子的畫面構圖上方,她巧妙大膽的運用了皮革上原始紋路,顯現疾風蕭瑟的動感,讓作品靜中有動,增添意境。
她仔細觀察楓葉,甚至踩入荷花田中觀看,如此「知而有覺」,才能完整呈現情感。可以這麼說,李宛玲利用皮革的韌性和柔軟度,讓皮雕永生;而作品中師法自然的物種融和及慈愛,則是對生命的禮讚。
「我是一位家暴受害者,曾經穿過重度憂鬱的死亡蔭谷。」李宛玲的坦白讓人吃驚,更不知道在辛苦追求藝術創作的背後,竟是一段重生的地獄試煉,聽她和緩娓娓道來,記者心中有許多不忍和難過。
家中排行十姊妹的老九,李宛玲從小不得父親和姊姊疼愛,她在懵懂的年紀以為找到真愛走入了婚姻,結果在兩個缺乏愛又渴望愛的組合裡,這樣的婚姻陷入暴力中,甚至嚴重到危害生命,最後只好逃離。
受傷又失望的她,獨立撫養所愛的3個孩子,拖著沉重的養育擔子無力承受,長期的憂鬱症讓她想走上絕路,「所幸上帝及時用祂大能的手托住我。最後在神與耶穌基督的慈愛中,得到救贖和身心靈滿足。」然後李宛玲投入玩皮世界,學會捨得和放下。
李宛玲平日在彰化市以皮雕教學支持家計,生活重心就完全以創作自我挑戰。面對皮革材質的優勢和先天限制,她沉浸在構思和嘗試中,最高每日工作17小時,可說以生命來創作見證。
在「上帝的疼」這件豐富而美麗的作品中,她以十字架代表著耶穌的愛,玫瑰,則是人類用來表達「愛」的花,「人的愛常加上無形的約束和條件,耶穌的愛,卻可讓我如彩蝶般,美麗且自由的飛。」
「敬拜樂章」創作,以翠鳥和荷花合組。李宛玲說,曾經懷疑迷人的荷花,真的帶有宗教色彩嗎?但聖經裡說: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〈歌林前10:26〉
「看哪!荷葉在跳舞,荷花在讚美,水流奏著美麗的旋律,翠鳥高高站著像那樂團的指揮,領著大自然的樂團歌唱《哈利路亞》。」
2007年創作的「文定之喜」謝籃,利用童年學習竹編的技法,再克服皮革的軟韌,讓其交錯定型,每日10數個小時努力,費時3個月完成,李宛玲志在砥礪、磨練。
「聖經說: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。」她指出,生命由一個又一個的挑戰串成,面對挑戰除了經驗還需要信心,信心更需要毅力堅持才能完成。而主是她一生信靠的導師。
曾經在人生失去方向和動力,李宛玲以不停的學習來隱藏內心的恐懼不安,但皮的挑戰性深深吸引她,將那份對愛的渴望轉移到皮雕上。
在南台灣執業的鄭醫師被她的努力感動,特地訂製全家聖經書套「愛的連結」6件,讓這無私而堅定的愛,代代相傳,「永不止息」。
走過死亡蔭谷,如今李宛玲開懷而自信的迎向挑戰,「生命的價值不在我一生獲得什麼,在於我付出什麼!」
她在愛的花園中,辛勤耕耘,而滿室的花草蟲鳥,也正對著這一位愛玩皮的園丁,笑顏回應呢。
已用關鍵字:婚姻,家暴,
共出現:3次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